“叔叔阿姨股市股票配资,你们家这么宽敞,以后留一间房给我住呗。”
说这话的是我朋友一个上高中的侄子,上次家庭聚会时,当着一桌亲戚说出来的,语气特别自然,仿佛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
那一刻,我朋友整个人都僵住了,心里堵得慌:这些年买衣服买鞋子从来不差你,零花钱一张张给,周末还陪你补课、送你兴趣班,你咋还真觉得我家是你家了?
在网上搜“对侄子侄女太好”,评论区里几乎是一边倒:
有人说:“小时候逢年过节,姑姑给我买新衣服,我觉得应该的。长大后才发现,她自己的孩子穿得最旧。” 也有人说:“我妈对外甥特别好,结果我成年后跟她很生疏,因为我心里一直有阴影。” 还有人总结得直白:“对侄子侄女再好,那也是兄弟姐妹的孩子,跟自己儿女没法比。”这些话听着扎心,但确实是现实。
展开剩余80%侄子侄女是亲的,可真当成“半个儿女”去养,换来的未必是感恩,更多时候是习以为常,甚至得寸进尺。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感受。
1. 太过上心,换不来同等的珍惜
有些人自己舍不得买新衣服,但看侄女喜欢,就毫不犹豫掏钱;
有些人明明工作忙得脚不沾地,还硬生生挤出时间带侄子四处补课;
逢年过节自己孩子的礼物拖后了,侄子侄女的红包却先准备好。
嘴上说着“自家孩子一样疼”,心里其实也期待一点点回馈,哪怕是孩子懂事地一句“谢谢叔叔阿姨”。
可现实呢?孩子长大后,很多人连这声“谢谢”都听不到。他们觉得这些照顾和付出,本来就是长辈应该的。
这就是人心啊,你以为的全情投入,别人眼里只是顺理成章。
2. 容易惯出“理所当然”的毛病
我有个表姐,她从孩子出生就一门心思照顾侄女。新玩具第一时间买,舞蹈班画画班全都报,几乎把自己女儿晾一边。刚开始侄女还甜甜地叫“好阿姨”,后来习惯了,反倒觉得不给就奇怪。
有一年表姐手头紧,只随便买了个便宜点的书包,侄女竟然当场撅嘴:“这也太不好了吧?你不是很有钱嘛!怎么这次这么寒酸?” 那瞬间,表姐差点哭出来。她才明白,自己几十次的大方,远不如孩子心里一次的“落差”。
其实,有些孩子的心态就是这么被喂大的,你给一次,他记一次;你不给一次,他记恨一辈子。
所以啊,惯着惯着,最后惯出一身理所当然的坏毛病。
3. 亲疏界限模糊,容易埋下财产矛盾
还有一种情况更棘手:财产的错觉。
一些家庭没有儿子,或者只有一个女儿,长辈们心疼侄子,就在物质上格外照顾。结果呢,侄子潜意识里觉得:叔叔阿姨以后肯定会留点东西给我。于是从零花钱、小礼物,到长大后打听你们的房子、车子,甚至觉得自己天然有份。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长辈的好心,极可能被曲解成未来的“承诺”。
而一旦真发生财产纠纷,最受伤的就是自己女儿。到那时,你既舍不得得罪兄弟姐妹,又心疼自己孩子,左右两难。
4. 最容易受伤的,其实是自己孩子
很多父母忽视了一个事实:你给侄子侄女的越多,自己孩子心里越容易失衡。
想象一下,如果你家孩子想要一个新书包,你却说“先将就用吧”,而转头给侄子买了昂贵的玩具,他能不委屈吗?孩子不会明说,但心里会偷偷记着,慢慢疏远你。
我闺蜜的儿子就直白地对她说:“妈妈,我感觉你更喜欢堂弟。” 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自己为了维持“好姑姑”的人设,把亲儿子推远了。
说实话,侄子侄女再懂事,他们也不会陪你走一生一世,真正会守在你身边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别本末倒置,到头来落个“别人不领情,亲生的心凉透”。
说到底,长辈与孩子之间的好,最怕“没有边界”。
你越想做那个不遗余力的好叔叔好阿姨,最后反而容易被轻视,被觉得“小气”,甚至招来矛盾。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平常见面聊聊天,逢年过节给个红包,关心一句“学习辛苦吗”,就够了。
既不生分,也不至于让他们对你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辣妈语录:
所以啊,侄子侄女再亲,也不是隔辈亲。你能给他们关心,能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拉一把,这没问题;但千万别忘了,亲疏要有度,分寸要守住。
人生这盘棋,最该花心思的,是自己的孩子和小家。
亲情不是一味付出,而是彼此尊重,懂得珍惜。只有留有余地,亲戚间的感情才不会变味,日后见面还能心安理得,轻松自在股市股票配资,你说对吗?
发布于:天津市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