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早稻丰收季,广东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汕尾市)(下称“产业园”)可谓十分忙碌。从田间采收,到稻谷入库炒股配资公司,再到生产、加工、打包,最后发往各地进行销售,依托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产业园打造“产购储加销”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96万亩,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赋能、助农增收成效。
据悉,产业园规划范围涵盖海丰县、陆丰市全域,总规划面积3037.604平方公里。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际,已实现覆盖农户136.05万人,水稻播种面积89万亩,年产量突破30.37万吨。
汕尾丝苗米种植基地。
从“小散弱”到“大集群”
打造“产购储加销”平台
汕尾种稻历史悠久,野生稻资源丰富,但长期存在着品种杂、规模小、链条短的问题。为降低种植成本、提升大米品质,产业园在当地推行“六个统一”模式,即统一品种、种植、标准、烘干、收购、结算,解决种植户各个阶段的后顾之忧,成为“百千万工程”联农助农工作的生动注脚。
“以前种粮靠天吃饭,现在全程有人管,稻子有人收,销售更是有保障。”来自海丰县梅陇镇的水稻种植户吴大伯笑着说。笔者了解到,在稻谷成熟前夕,产业园会派出专员到田间与种植户面谈,按照市场价商定收购量,并协助进行收割、烘干、储备等工作。
丝苗米收割。
种植端同样至关重要。为达到提质增产的效果,产业园引入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植保所及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共建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选育本地适栽品种,配套全程病虫监测、精准统防统治和营养管理技术,形成可复制的水稻植保与营养服务体系。
此外,为加强规范化管理,产业园委托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分别发布了《汕尾丝苗米种植技术规程》、《汕尾丝苗米团体标准》,形成丝苗米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同时,围绕丝苗米生产、收购、加工、仓储、销售全程服务,推动建设数字化平台项目,展现各项数据资源要素,带动种植、管理、销售等板块提质增效。
产业园总部基地。
汕尾天润公司负责人郭芳荣表示,推动业态从“小散弱”到“大集群”的转变,汕尾丝苗米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利用‘产购储加销’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优势,我们在产业园总部建成集现代仓储、加工、冷链、中央厨房、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核心功能区,具备30万吨粮食加工仓储与应急保供能力。”
园区内的自动化筛米设备。
据了解,产业园由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汕尾市人民政府“双责任主体”创建,参与实施主体有6家供销系统内企业及4家当地企业,涵盖科技、冷链物流、农产品配送、米制品加工、农机器械等领域,为广大农户提供从种植端到销售端的全产业链配套服务,推动汕尾丝苗米走向大湾区乃至全国消费市场。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加快形成多元品牌效应
正所谓“北有五常,南有丝苗”,广东丝苗米产区众多,如何建立起汕尾丝苗米的市场影响力?通过品牌赋能和渠道建设,产业园正全力推动“种得好”与“卖得好”并重,走出了一条品牌强农、市场兴农的新路径,为汕尾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看,香喷喷的丝苗米走进大湾区啦!”为提升大型消费市场对汕尾丝苗米的品牌认知度,产业园开展了主要销区的形象推广工作。在广州、汕尾、东莞等城市的30条线路、50台公交车投放主题广告,亮相广州塔、广州地铁专列、汕尾市区户外大屏,精准辐射目标消费群体。
汕尾丝苗米亮相广州地铁。
汕尾丝苗米的“高频次亮相”,成功吸引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南方农村报、中华合作时报、汕尾电视台、汕尾日报等十余家权威主流媒体轮番聚焦,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发布报道百余条,全景式地展现出汕尾丝苗米品牌的突出亮点。
除了品牌影响,渠道建设亦十分重要。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在汕尾、梅州、汕头、潮州等地开设品牌店十余家,对接餐饮店、粮油店、商超等渠道客户600多家。利用“新天润”品牌,汕尾丝苗米、海丰油占米等系列产品在各地全面上市。“供销品牌的丝苗米包装精美、质量上乘,特别是用来烹煮腊味煲仔饭,口味堪称一绝。”广州市民杨女士说。
新天润汕尾丝苗米。
在汕尾丝苗米“链主”效应的影响下,广东中荣农业有限公司、汕尾市丰隆米业有限公司等参与实施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继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大米、米粉等产品,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此外,通过参加农业展会、展开线上线下营销等方式,相关企业进一步拓宽市场半径,收获了一批忠实顾客。
笔者了解到,目前产业园打造品牌数量(含企业自有品牌)25个,新增企业品牌数量7个,园内“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5个,形成了良好的品牌规模影响和集聚效应。“产业园参与建设主体积极联动、强化互动,持续扩大汕尾丝苗米的品牌声量,带动更多消费者了解丝苗米、购买丝苗米、爱上丝苗米。”汕尾天润公司行政主管吴瑞镇说。
从“农民田”到“农民股”
推动助农增收落到实处
以打造“农民的产业园”为宗旨,产业园正加快促进与企业、村集体、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体,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实现助农增收的发展目标。
立足于产业园涵盖的海丰县、陆丰市,再面向全市推动“产业园+镇村供销社(村集体)+农户”的托管服务模式落地。通过实施统一品种、种植、标准、烘干、收购、结算的“六个统一”,现已助力农户降低生产成本300元/亩/年。
产业园推行“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统一耕、种、管、收、加、销6大关键环节,有效提升水稻种植收益和农民积极性。2024年,汕尾天润公司通过“夏粮行动”“秋收行动”两场专项收粮行动,在产业园收购稻谷3.41万吨,服务面积8.5万亩。2025年计划收购稻谷4.4万吨,服务面积超11万亩。种植户罗贤泽向笔者表示:“成本降下来了,回来种水稻的收入不比在珠三角打工低!”
汕尾丝苗米喜迎丰收。
年过五旬的种粮大户张华海,手捧无人机操控器笑着说:“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无人机飞防技术!”郭芳荣介绍,为破解“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产业园积极对农民开展农机、飞防等技术培训,并展开吸纳就业。据悉,通过考核后的农民可以培养为属地飞手、农机手、服务站长或村助理。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开展培训61场,培训农民1720人次,吸纳全职或兼职就业农民人数796人。
机械化助力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际,产业园以“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为指引,通过打造“产购储加销”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一粒米”撬动“一条链”,为革命老区汕尾蹚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产业园吸纳周边居民就业。
撰文:陈相成
来源:南方农村报炒股配资公司
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